• 1.20 MB
  • 2022-04-29 14:38:46 发布

最新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PPT课件PPT课件.ppt

  • 4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PPT课件 本章要点:1.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与唯心主义心理观2.心理是脑的机能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4.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爱因斯坦把他的大脑捐赠给了科学。他死后,研究者们采取各种方式对他的大脑进行了测量——从测量重量到其特定部位的尺寸,以对他的天赋及其脑部特征和智力之间的关系做出分析。也曾出现过很多令人吃惊的断言,比如说拥有较大的脑叶的人智力比较高。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是个大智者,但他也不是在每一方面都极具天赋。比如说他的方向感就较差。爱因斯坦的大脑 产生心理的器官是脑经过实验发现,人在睡眠和醉酒时,其心脏活动并无异常,但精神状态却大不相同。生理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证明,当脑的某部位受损伤时,相应器官的活动受阻。比如:大脑皮层的额叶受损,人的活动便失去了方向性,任何偶然的诱惑性情况都会引起其不正确的行为;大脑皮层的顶叶受损,人的活动便失去了均匀性,甚至不能停止已经开始的活动,直到精疲力竭为止;大脑皮层的枕叶受损,人的视觉便会发生障碍甚至失明等等。又如:“无脑儿”,没有正常的脑髓,也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活动。 斯佩里关于“裂脑人”的研究关于“裂脑人”的研究同样说明了脑对心理机能的影响。二次大战中,美国士兵约翰因头部受伤而成了严重的癫痫病人,医生无可奈何为他切断了连接大脑半球的胼胝体,结果,他的病不再发作了,但精神却失常了,吃饭时,他一只手把饭碗推开,另一只手又把碗拉回来。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生物学教授罗杰.斯佩里博士闻讯后,给约翰做了一系列实验。将一张年轻女人照片的左半部和一张小孩照片的右半部,拼成一张照片,采用特殊方法,使照片的左半部置于约翰的左半视野,右半部置于右半视野。斯佩里要他指出他看见了什么?结果,他手指年轻女人,口中却果断地说:“一个小孩!”斯佩里的研究证明了约翰的大脑两半球隔离开来后,他的思维发生了分裂,在一个人身上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思想、两个精神。裂脑人的左右半球互不通信息,行动不配合。一个半球得到的信息,另一个半球就接受不到。左半球获得的信息,裂脑人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右半球得到的信息,却有口说不出。这是因为右半球的信息传不到左半球,而右半球本身没有言语功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以上科学论断和研究结果足以说明,心理与脑的活动是直接相关的,产生心理的器官是脑。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它既同唯心主义观点相对立,又同旧唯物主义观点有严格区别,它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第二节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已成为科学的结论,那么脑是怎样产生心理的呢?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一)神经元的结构及机能图2-1神经元神经系统是由无数神经元构成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又称为神经细胞。人脑神经元的数量大概在100亿以上。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两部分组成。细胞体由细胞核和细胞质构成,细胞突起由树突和轴突构成,树突和轴突都是由细胞体发出的。树突,形状如树的分枝,一般较短而且有许多分枝,其作用类似电视的接受天线,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较长,一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其周围有髓鞘,轴突的末端分成许多小枝,称为轴突末梢。轴突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二)周围神经系统及机能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构成。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部和面部,有12对,主要管理头部和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有31对,主要管理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植物性神经分布在内脏、血管和腺体中,支配全身内脏器官、血管和腺体的活动。植物性神经的活动是自律的、不随意的,故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图2-2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1-脑,2-脊髓,3、4-周围神经系统) (三)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构成。脊髓位于脊柱内,上接脑,外连周围神经,是中枢神经的最低部位。脊髓的基本机能是把由感觉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直接地传导到效应器官,完成简单反射的活动;是脑与周围神经之间的传导通路。脑由脑干、小脑和大脑构成。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和间脑。其中间脑又包括丘脑和下丘脑。(见图2—3)由于神经系统各部分的机能不同,一般来说,处于有机体部位越高的部分,其机能也越高级;处于机体部位越低的部分,其机能也越简单。 脑的组成延脑:在脑干最下端,后下方接脊髓,背侧为小脑所覆盖。延脑是心跳、呼吸、血管运动、咀嚼、吞咽、胃肠运动、排泄等活动中枢,对维持生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又称为“生命中枢”。桥脑:位于延脑与中脑之间,连接小脑两半球。主要机能是调节肌肉紧张和某些内脏活动。中脑:位于丘脑底部,是视觉、听觉的低级中枢,主要机能是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下部,大部分为大脑半球所覆盖并与两半球紧密连接。间脑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小脑:位于大脑后下方,脑干背面,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其表面是小脑皮质。来自全身的信息、特别是来自躯干和四肢以及内脏的信息都到达小脑皮质。小脑的主要机能是协调骨骼肌肉的活动、保持身体平衡。大脑:位于脑干和小脑之上,是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大脑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个半球。(左半球主管语言、数学、思考分析、抽象与逻辑思维;右半球主管音乐、绘画及空间关系的鉴别)。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17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笛卡尔首先应用了物理学中“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人体的活动。1863年,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在《脑的反射》一书中,进一步把反射的概念应用于大脑,并且指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产生方式而言都是反射。”这为正确认识脑产生心理的基本方式奠定了基础。人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而言是反射。 (—)什么是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引起反射的刺激可能是外部的,如食物、声、光、温度等等;也可能是体内的,如肠胃运动、某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等等。对于刺激的回答可能是肌肉收缩从而产生身体运动;也可能是腺体的活动从而导致分泌唾液、胃液、胆汁、汗液、眼泪或各种激素。从简单的咳嗽、眨眼到复杂的学习、品德养成都是反射。实现反射的全部生理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环节: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内脏、肌肉等)、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腺体等)。 (二)反射的类型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遗传的、生来就有的反射。如强光刺激,引起瞳孔收缩;异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食物进入口腔引起唾液分泌;新生儿的抓握反射、向光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等都是生来就会的。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比如,挨过棒打的狗再见到举棒的姿势就逃跑;打过几次针的小孩,见到穿白衣服的人就哭或躲避;吃过梅子的人,一见到梅子便会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的实验 巴甫洛夫的实验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首先提出来的,他的条件反射被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曾以动物(主要是狗)为对象进行了大量人工条件反射形成的实验,。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可以看出,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有条件的:(1)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在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重合;(2)条件反射需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固。 (三)两种信号系统1.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如声音、颜色、气味等)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如“谈虎色变”是由与虎的特征相关的词语而引起的恐惧,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及规律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分化、消退、转化等,是由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活动过程实现的。(一)基本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二)基本规律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综上所述: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而言是反射(主要是条件反射);要建立条件反射就必须建立暂时神经联系,而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必须通过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来实现;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通过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第三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这已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但脑本身是不会产生心理的,脑的机能只是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和物质前提;脑只有在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 一、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心理的发生、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感觉阶段。第二阶段为知觉阶段。第三阶段是思维萌芽阶段。高级脊椎动物的出现,使动物心理发展进入了高级阶段。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脑是心理的器官,具有反映的机能,但人脑必须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才能实现其反映的机能,从而把客观存在转化为主观的心理。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从简单的感觉、知觉到复杂的观念与意识,无不都是客观现实的各种特性、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心理是由客观现实引起的,在脑中形成的近似于客体的映象,是在脑的物质过程中实现的,并表现于言行之中。因此,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和源泉及其发生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就产生心理的人这一主体来说,任何心理都是属于一定主体并产生于具体人的脑中,是不可替代的。 四、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人的心理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仅仅有了产生心理的物质器官——人脑,不能产生人的心理。即使有了反映器官和被反映的客观现实,如果人不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仍然不会自然地产生人的正常心理。社会实践活动是把人脑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的桥梁。人的心理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活动是检验人的心理的唯一标准,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来进行检验。它推动着人们去改正错误,使反映不断精确和完善。 小结:本章主要论述了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科学地认识心理现象,首先需要了解科学的心理观,本章第一节讨论了两种对立的心理观,即唯物主义心理观和唯心主义心理观。第二节从心理发生的生理基础探讨心理是脑的机能的观点,具体内容包括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及规律。第三节讨论了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观点,从心理的起源、动物心理的发展到人的心理的产生,论证了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1.能够正确看待和应对负面情感,尝试通过积极有效的方法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 2.学会关心他人,传递情感正能量,尝试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去影响周围的环境。 晶晶喜欢摄影。暑假中,晶晶一家人去旅游,她一路上拍了不少照片。回家后,她整理照片,在照片的背面注明时间、地点,并写上旅游时的感受。“当我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雄伟挺拔的山峰、郁郁葱葱的森林、五彩缤纷的云彩等壮丽景色时,就会感到愉快和振奋。”她把这本照片集称为“暑假生活见闻”,时常与爸爸妈妈一起翻看,重温快乐的暑假生活。她还经常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摄影作品和真情实感。 晶晶喜欢和家人一起去旅游、喜欢摄影,这让她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 1.一首深情的《七子之歌》曾经感动过多少“中国心”:“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1)每当唱起或听到《七子之歌》这首歌时,你的心中会涌起什么样的情感?激动、伤感、自豪感。 (2)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来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我们可以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改变这种环境。因为负面感受会带来不舒服、不愉快的感受。2.在情感体验中,我们在接受着外部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可以主动去影响外部环境。(1)当你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人际关系冷漠的环境中时,你更倾向于适应还是改变这种环境?为什么? (2)如果你想改变这种环境,你会怎么做?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3)如果你想对身边的人给予关心,你会怎么做?用实际行动去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