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 MB
  • 2022-04-29 14:44:43 发布

最新控制原理复习总结课件PPT课件.ppt

  • 9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控制原理复习总结课件 分析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求解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系统闭环特征方程劳斯稳定判据–系统闭环特征方程根轨迹分析方法–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开环零极点)奈魁斯特稳定判据–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稳定裕度分析法–系统开环频率特性 第一章概论基本概念:1、控制系统的组成2、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及反馈控制3、定值控制与随动控制系统控制原理复习总结控制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1、系统分析: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2、系统设计:根据要求的性能指标设计控制系统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定性准确性:稳态误差小快速性:动态响应快,调节时间短,超调量小 二、传递函数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初始条件为零的线性定常系统:输出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定义:基本性质:微分定理(初始条件为零),积分定理(初始条件为零),位移(滞后)定理终值定理初值定理零点与极点: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二、传递函数(1)比例环节:(2)一阶惯性(滞后)环节:(3)一阶超前-滞后环节:(4)二阶环节:(5)积分环节:(6)PID环节:(7)纯滞后环节:(8)带有纯滞后的一阶环节: 三、方块图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应用函数方块描述信号在控制系统中传输过程的图解表示法。注意:画图的规范性:方块-传递函数-变量(拉氏变换式)-有向线段(箭头)-符号方块图: 基本连接形式:1、串联:2、并联:串联环节总的传递函数等于各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并联环节总的传递函数等于各环节传递函数之和。3、反馈G(s):前向通道传递函数,H(s):反馈通道传递函数,G(s)H(s):开环传递函数1+G(s)H(s)=0:闭环特征方程。单位反馈系统:负反馈: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三、方块图正反馈: 方块图的等效变换规则:1、在无函数方块的支路上,相同性质的点可以交换,不同性质的点不可交换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三、方块图注意:(1)尽量利用相同性质的点可以交换这一点,避免不同性质的点交换。(2)相加、分支点需要跨越方块时,需要做相应变换,两者交换规律找正好相反。(3)交换后,利用串、并、反馈规律计算。2、相加点后移,乘G;相加点前移加除G。3、分支点后移,除G;分支点前移,乘G。 四、信号流图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信号流图是一种表示系统各参数关系的一种图解法,利用梅逊公式,很容易求出系统的等效传递函数。梅逊公式总增益: 例1某系统如图所示,求当R,N同时作用时输出Y的表达式。NG1G2H1H2RYN-H1-H2G1G2111RY1解(1)求Y/R,设N=0。 N-H1-H2G1G2111RY1(2)求Y/N,设R=0。N-H1-H2G1G211Y1NG1G2H1H2RY 例2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组如下,已知初始条件全部为零。画出系统的方块图,并求解Y(s)/R(s)。1/sX1G2H1R1/sG1Y求解(1)方块图变换(2)方块图转为信号流图-梅逊公式求解(3)利用梅逊公式对方块图求解 1/sX1G2H1R1/sG1Y(1)方块图化简1/s1+G2sH1R1/sY1/s1+G2sH1R1/sG1YX1 1/sX1G2H1R1/sG1Y(2)转为信号流图-梅逊公式求解3条前向通路:2条回路:R-H11/sG11/s11Y1X1G2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控制原理复习总结主要内容:1、一阶惯性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T、K的物理意义。2*、标准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ζ和ωn、ωd的物理意义。3、高阶闭环主导极点的概念4*、控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过程的质量指标,ts,tp,σ,n5*、劳斯稳定判据6*、控制系统稳态误差7、常规PID调节器的控制规律(调节器的形式和作用的定性分析)*为重点 一、一阶系统的动态响应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单位阶跃响应:1、t=T时,系统从0上升到稳态值的63.2%2、在t=0处曲线切线的斜率等于1/T3、ts=4T,(Δ=2%),ts=3T,(Δ=5%)4、y(∞)=K(对标准传递函数)10.63263.2%斜率=1/Ty(t)0tT2T3T4T5Ty(t)=1-exp(-t/T) 二、二阶系统的动态响应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ωn:无阻尼自然频率,ζ:阻尼系数(阻尼比)。0<ζ<1有阻尼自然频率欠阻尼一对共轭复根衰减振荡阻尼情况单位阶跃响应ζ值根的情况根的数值两个相等的负实根临界阻尼ζ=1单调过阻尼ζ>1两个不等的负实根单调上升无阻尼ζ=0一对共轭纯虚根等幅振荡ζ<0根具有正实部发散振荡负阻尼 三、以阶跃响应曲线形式表示的质量指标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1、动态指标(1)峰值时间tp:过渡过程曲线达到第一峰值所需要的时间。(2)超调量(3)衰减比n:在过渡过程曲线上,同方向上相邻两个波峰值之比。(4)调节时间ts:被控变量进入稳态值土5%或土2%的范围内所经历的时间。 2、静态指标(注意一定要先判断系统是否稳定(先决条件))三、以阶跃响应曲线形式表示的质量指标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稳态误差或余差(1)利用终值定理四、高阶系统的闭环主导极点1、在S平面上,距离虚轴比较近,且周围没有其它的零极点。2、与其它闭环极点距虚轴的距离之比在5倍以上。(2)利用系统的型和稳态偏差系数判断。注意误差和稳态误差的两种定义,e(t)=x(t)-y(t),e(t)=x(t)-z(t) 表2给定信号输入下的给定稳态误差esr阶跃输入r(t)=1斜坡输入r(t)=t抛物线输入r(t)=1/2t2Kp=K∞∞Kv=0Ka=0Kp=∞0Kv=K∞Ka=00型系统1型系统2型系统Kp=∞00Kv=∞Ka=KKp—稳态位置偏差系数Kv—稳态速度偏差系数Ka—稳态加速度偏差系数 五、劳斯稳定判据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已知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1)特征方程式的系数必须皆为正(必要条件)。(2)劳斯行列式第一列的系数也全为正,则所有的根都具有负实部。(3)第一列的系数符号改变的次数等于实部为正的根的个数。(4)第一列有零,用ε来代替,继续计算。一对纯虚根。利用上行系数求出。临界稳定。 六、常规控制规律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PID不能消除余差最基本的控制规律Kc比例增益P作用与Ti成反比Ti是积分时间消除余差相位滞后可能影响系统的稳定性PI超前作用,增加系统稳定性和控制品质,放大噪声不能消除余差作用大小与Td成正比Td微分时间PD R(s)Y(s)-K1例3:某电机调速系统的方块图。被控对象的结构已知,但参数未知,需要通过实验确定,其中包括前置放大器增益K1、机电时间常数a和增益K2。通过对系统施加单位阶跃试验信号,得到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要求分析实验曲线,确定系统模型参数K1、K2和a。 X(s)Y(s)-K1解:由图直接得到: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由由对照标准二阶系统,,求得X(s)Y(s)-K1由终值定理: 例4系统如图。若使系统以的频率振荡,试确定振荡时的K值和a值。R(s)Y(s)-由题可知,振荡时系统存在一对共轭虚根±j2。相当于劳斯行列式第一列出现零。系统闭环传递函数:闭环特征方程: 劳斯行列式:令由辅助方程:求解联立方程:求出: 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方法控制原理复习总结主要内容1、根轨迹的基本概念2、根轨迹的绘制3、广义根轨迹4、利用根轨迹分析和设计系统必须掌握:1、根轨迹的绘制2、利用根轨迹分析、设计系统(求取特殊点的K值,坐标,稳定范围) 一、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方法利用开环传递函数(开环零极点)求闭环系统的稳定性(闭环极点)。根据闭环特征方程:闭环特征根满足:(1)相角条件(2)幅值条件①利用相角条件,找出所有满足相角条件的s值,连成根轨迹。②确定某一特征根后,利用幅值条件,求出对应的K值。 二、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方法规则一、根轨迹的分支数:根轨迹的分支数等于开环极点数n。规则五、渐近线:根轨迹有n-m条渐进线。规则四、实轴上的根轨迹:右边开环极点零点之和为奇数的部分。规则三、根轨迹的对称性:根轨迹各分支是连续的,且对称于实轴规则二、根轨迹的起止:每条根轨迹都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于零点或无穷远点。其相角为: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规则六、二、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方法根轨迹的分离点:分离点是方程式的根。规则七、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交点和相应的K值利用劳斯判据求出。规则八、根轨迹的起始角:在开环复数极点px处,根轨迹的起始角为:在开环复数零点zy处,根轨迹的终止角为: 三、广义根轨迹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方法关键写出等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参数项写到分子上,其余部分写在分母上,参变量移到K的位置,按规则绘制参数根轨迹。四、求取特殊点的K值和求特殊点的坐标求特殊点的坐标:求取特殊点的K值:相角条件。特殊点:虚轴、实轴幅值条件。求K的稳定范围。 Im(s)Re(s)0例4根据规则一、二、三、有四个极点:p1=0,p2=-2,p3,4=-1±j2分析:n=4,m=0。该根轨迹共有四个分支,××××-2P1P2P3P4根据规则四、实轴上存在根轨迹是从-2到0之间。终止于无穷远。分别起始于p1,p2,p3,4, 例4根据规则五、n-m=4条渐近线与实轴交点:渐近线夹角分别为:Im(s)Re(s)0××××-2P1P2P3P4p1=0,p2=-2,p3,4=-1±j2-1 根据规则八、计算起始角和终止角。例4复数极点p3=-1+j2的起始角:复数极点p4:p4=-1-j2的起始角为90°p1=0,p2=-2,p3,4=-1±j2Im(s)Re(s)0××××-2P1P2P3P4p3=-1±j2 例4根据规则七、求出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闭环特征方程:必对应于虚根构造辅助方程:求出:时,第一列元素都为正值j1.58,K=65/4-j1.58,K=65/4Im(s)Re(s)0××××-2P1P2P3P4 例4根据规则六、求根轨迹的分离点(重根点)均是根轨迹的重根点,后者符合相角条件。完整的根轨迹如图所示。j1.58,K=65/4-j1.58,K=65/4Im(s)Re(s)0××××-2P1P2P3P4 第五章频率特性分析方法控制原理复习总结主要内容:1、系统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2*、频率特性两种图示法(极坐标图,对数坐标图)3*、奈魁斯特稳定判据4*、稳定裕度5、利用频率特性分析和设计系统*为重点 一、系统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五章频率特性分析方法1、线性定常系统对正弦输入信号的稳态响应与输入函数之比称为频率特性。输入幅值比~ω,幅频特性。相位差:~ω,相频特性。2、用jω代替传递函数中的s,便得到了系统的频率特性G(jω)。模为系统的幅频特性(ω),相角为系统的相频特性。3、最小相位系统与非最小相位系统最小相位系统:零极点都在[s]左半平面;非最小相位系统:右半平面存在零点或(和)极点 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五章频率特性分析方法二、典型环节的极坐标图坐标:实部,虚部画法:求出频率特性的实部和虚部,或模和相角,求ω=0,∞时的值,增加中间点值(穿过实、虚轴点)。三、对数坐标图两张图。坐标:lgω,但标以ω数值。纵坐标:幅频:(db),相频:相角φ(度)。幅频:求出转折频率,画渐近线。 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五章频率特性分析方法绘制一般系统的对数坐标图的步骤:(1)把系统频率特性改写成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乘积。(2) 先不考虑K值。(3) 找出各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转折频率。(4)确定坐标范围:纵坐标:根据典型环节的幅频、相频特性(低频、高频)确定。横坐标的分度范围,根据转折频率确定。 绘制一般系统的对数坐标图的步骤:(5)  绘制各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渐近线。三、对数坐标图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五章频率特性分析方法(8)  分别绘制各典型环节的对数相频特性图。(6) 将所有典型环节的幅频特性曲线相加,得到总系统的对数幅频坐标图。(7) 考虑K值,在幅频特性曲线上平移(9)叠加,得到总系统的相频特性图。 四、奈魁斯特稳定判据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五章频率特性分析方法(1)当系统为开环稳定时,只有当开环频率特性不包围(-1,j0)点,闭环系统才是稳定的。(2)当开环系统不稳定时,若有P个开环极点在根的右半平面时,只有当开环频率特性逆时针包围(-1,j0)点P次,闭环系统才是稳定的。对开环稳定的系统(包含原点具有开环极点的情况):G(jω)H(jω)不包围(-1,j0)点,闭环稳定,闭环极点全部在s左半平面。(2)G(jω)H(jω)包围(-1,j0)点,闭环不稳定,s右半平面有闭环极点。(3)G(jω)H(jω)通过(-1,j0)点,闭环临界稳定,在虚轴上存在闭环极点。 五、控制系统稳定裕度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第五章频率特性分析方法相位裕度:幅值裕度(极坐标)(对数坐标图)对稳定系统,r>0,R’>0,对不稳定系统,r<0,R’<0,对临界稳定系统,r=0,R’=0,开环为最小相位系统: 第十七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TheoryofInflationandUnemployment] 第一节通货膨胀理论第二节失业理论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本章结构框架 第一节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及其衡量通货膨胀的分类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及其衡量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Inflation]——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 衡量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P0—基期价格,Q0—基期交易量,Pt—报告期价格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Index,PPI]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 CPI的计算例:如果1993年某国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的费用为857元,1997年购买同样一组商品的费用是1174元,1980年相同的一组商品的费用为412元,则1997和1980年的CPI?CPI1997=(1174/857)*100=137CPI1980=(412/857)*100=48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Rate]理论公式——不同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实际计算公式——不同时期消费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的分类[1]按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分类:⑴爬行的通货膨胀2-3%⑵温和的通货膨胀3-10%⑶飞奔的和恶性通货膨胀10%以上 通货膨胀的分类[2]按通货膨胀的原因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分类[3]按人们的预期状况分类:⑴可预期的通货膨胀[AnticipatedInflation]⑵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UnanticipatedInflation] 1937—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 恶性通货膨胀情况(100元法币的购买力变化)1937年可买黄牛2头1938年可买黄牛1头1939年可买猪1头1941年可买面粉1袋1943年可买鸡1只1945年可买鸡蛋2个1946年可买固本肥皂1/6块1947年可买煤球1个1948年8月19日可买大米3粒1949年5月可买大米2.45/10000000粒(千万分之2、45粒) 解放前夕,通货膨胀剧烈时,大面额钞票大量印行,旧银行职员在清点成捆钞票。 1923年间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1923年12月,沃伦教授和皮尔逊教授曾将德国的通货膨胀数字绘成书本大小的直观柱状图,可是限于纸张大小,未能给出1923年的数据,结果不得不在脚注中加以说明:如果将该年度的数据画出,其长度将达到200万英里。 印度新德里一商贩在收取顾客的货款时用钳子拆启钉在卢比上的钉书钉。在印度,顾客到银行提取卢比时,除了刚出印钞厂的新卢比外,所有旧卢比都是100张一沓用钉书钉钉起来的,顾客在银行无需当面清点,在任何时间如果发现有短缺,只要没有启封钉书钉,银行都会如数补齐。如今印度人习惯购物时带上100张一沓的卢比,请收款人帮助启封。印度通货膨胀空前人们购物用钉起来的钞票2002年12月17日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Demand-PullInflation]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用于投资、政府购买、消费以及出口的以货币计量的对社会资源的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能得到的供给。 0PY1YAD2AD1Y2ASP2P1教材P419图17-1AD3AD4YfP3P4 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TheoryofCost-PushInflation]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成本的增加所导致的总供给减少。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垄断厂商利用其垄断地位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开放经济中通货膨胀的传递。 成本增加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价格水平上升,国民收入减少。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 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0PY1YAD1P1AS1物价和工资螺旋式上升。AD2AS2P2P3Y2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TheoryofStructuralInflation]由于经济结构的特点所引起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各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同:A类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货币工资增加;B类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攀比”→货币工资增加→通货膨胀 引起总需求过度从而导致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的过量发行。货币数量论的解释P—价格水平;M—货币供给量;V—货币流通速度;Y—实际收入水平(产量或交易量)。 在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假定下,通货膨胀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了产量增加速度的情况下。 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RedistributionEffectsofInflation]基本情况:固定收入的领取者受损,固定支出的支付者受益。推广:雇员受损,雇主受益;债权人受损,债务人受益;出租者受损,承租者受益;公众受损,政府受益。 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OutputEffectsofInflation]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可以增加产出和就业。“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②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既抬高了物价,又减少了产出和就业。③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第二节失业理论失业的定义与衡量失业的种类两种工资决定理论与失业 失业的定义与衡量就业[Employment]失业[Unemployment]——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失业人数1失业人数+就业人数 自然失业率与充分就业自然失业率[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劳动市场处于供求均衡时的失业率,也是社会经济处于正常状态的失业率。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所有想要工作的人都没有多大困难找到按现行工资率付酬的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失业的种类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中国失业情况根据联合国国际劳工局发布年度报告,2004年全球失业总人数为1.847亿人。其中,中国城市登记失业人口占17%。如果加上农村总失业人口,中国失业人数将达到2亿,超过其他国家登记失业人数总和。目前,农村大约有4.9亿左右的劳动力,全国19亿亩的耕地充其量需要1.9亿劳动力,加上农村乡镇企业吸纳的1.3亿左右劳动力,约有1.7亿农村劳动力事实上处于失业状态或潜失业状态,农村失业率约高达34.7%。中国经济处于失业性增长的不正常状态,也是中国社会潜伏的重要危险。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VoluntaryUnemployment]——当存在着就业机会,但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引起的失业,被称作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InvoluntaryUnemployment]——在现行工资水平下,工人愿意就业而又找不到工作,由此而引起的失业被称作非自愿失业。 两种工资决定理论与失业有伸缩性工资理论与失业有伸缩性工资理论认为,由于工资是有伸缩性的,劳动市场在总体上能自动实现供求平衡,失业率总是等于自然失业率。所以,政府通过运用总需求管理的经济政策来减少失业是完全无效的。 有粘性工资理论与失业有粘性工资理论认为,由于工资是有粘性的,货币工资率不能及时根据物价水平来调整实际工资率,失业率就有可能高于自然失业率。所以,政府通过运用总需求管理的经济政策就可以减少失业率的波动性。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的华尔街 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浦斯曲线的提出菲利浦斯曲线的转换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菲利浦斯曲线的提出菲利浦斯曲线[FhillipsCurve]1958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斯(A·W.·Phillips)发表论文,通过分析英国近百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的数据,发现二者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水平倾向于上升,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水平倾向于下降。 最初的菲利浦斯曲线 菲利浦斯曲线的转换后来菲利浦斯曲线被用于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反向关系。假定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幅度大体稳定,且企业在平均劳动成本之上比例加成定价,那么,价格水平就会与货币工资率同比例变动:通货膨胀率=物价变动率=平均劳动成本变动率=货币工资变动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转换后的菲利浦斯曲线 对菲利浦斯曲线的不同解释现代凯恩斯主义的解释现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虽然可以并存,但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不会并存,并运用菲利浦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以及其“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 0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菲利浦斯曲线与“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临界点临界点PC 预期与通货膨胀静态预期[StaticExpectations]——根据现在的状况预测未来的预期。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实际上假设的预期。适应性预期[AdaptiveExpectations]——根据过去预期的失误修正未来的预期。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s]——根据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作出的预期。 预期通货膨胀率[ExpectedInflationRate]实际通货膨胀率[RealInflationRate]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对实际工资和实际利润就不会发生影响,就业量和产量也就不会变化;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就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而实际利润上升,进而导致就业量和产量增加;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则会导致实际工资上升而实际利润下降,进而导致就业量和产量减少。 货币主义的解释在短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可能高于预期通货膨胀率,但由于人们适应性预期的作用,实际通货膨胀率最终将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相一致。所以,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仅在短期存在,但在长期不存在;因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最多只能在短期内有效,而在长期必然无效。 0失业率通货膨胀率6[自然失业率]LFSF2SF1310515ABCDE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教材P437图17-5 理性预期学派的解释由于人们理性预期的作用,实际通货膨胀率将总是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相一致。所以,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都不存在交替关系,因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和长期都无用。 总结1.失业的含义及其衡量方法。2.失业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3.有伸缩性的工资理论和有粘性的工资理论的区别。4.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衡量方法。5.各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6.菲利浦斯曲线的含义及其作用。7.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不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