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 MB
  • 2022-04-29 14:21:44 发布

最新刀具几何角度的选择课件PPT课件.ppt

  • 8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刀具几何角度的选择课件 教学重点:合理选择刀具前角、主偏角、刃倾角的原则。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刀具前角、刃倾角的原则。 一、合理选择前角前角归纳为:①工件材料:②加工性质:强度硬度大前角小刀坚固散热好;塑性材料前角大刀锋利变形小;脆性材料前角小刀坚固散热好高速钢前角大抗弯强度大耐冲击;硬质合金前角小抗弯强度小不耐冲击③刀具材料:粗加工前角小刀坚固散热好;精加工前角大刀锐利变形小尽量大我想想? 二、合理选择后角 硬质合金车刀合理后角参考数值:工件材料合理后角工件材料合理后角粗车精车粗车精车低碳钢8°~10°10°~12°灰铸铁4°~6°6°~8°中碳钢5°~7°6°~8°铜及铜合金6°~8°6°~8°合金钢5°~7°6°~8°铝及铝合金8°~10°10°~12°淬火钢8°~10°钛合金σb≤1.177GPa10°~15°奥氏体不锈钢6°~8°8°~10° 选()的后角(即选取楔角大一些),以保证刀头(),散热(),切削刃强度()。实践操作:当用硬质合金车刀对灰铸铁材料粗车外圆时,后角应如何选择?为什么?明辨是非:当粗加工、强力切削或承冲击载荷时,要使刀具寿命延长,必须减少刀具摩擦,所以后角应取大些。较小强度好好好对不对呢?巩固关卡 一般车刀的副后角取和后角相同的数值。但切断刀受刀头强度限制,副后角较小(1°30′~2°)。副后角和后角相同 三、合理选择主、副偏角1.主偏角的选择②工件形状:Kr按工件表面形状选取,如台阶轴车刀主偏角为90o①系统刚度:刚性好,,刚性差,Kr小Kr大我知道! 2.副偏角的选择:主要根据加工性质选取,粗车取10°~15°,精车取5°~10°,切断1°~3°尽量取小值考虑对粗糙度的影响:尽量取小值 常用车刀主、副偏角的参考值适用范围,加工条件主偏角kr副偏角k′r工艺系统钢性足够,小切深车削淬硬钢、冷硬铸铁10°~30°5°~10°工艺系统钢性较好需中间切入,车端面、倒角45°45°工艺系统钢性较差,粗车、强力车削70°~75°10°~15°工艺系统钢性差,车台阶轴、细长轴80°~93°6°~10°切断、车槽≥90°1°~3° 实践操作:当用硬质合金车刀车精车细长轴时,刀具的主副偏角如何选择?为什么?应选择()的主偏角、()的副偏角。一般kr=(),k′r=()。因为细长轴工艺系统刚性(),主偏角应选较大值;较小的副偏角可以()表面粗糙度值。明辨是非:盲孔车刀对主偏角不作要求。较大较小90°差降低8°Kr大于90°巩固关卡 刃倾角的作用 四、合理选择刃倾角:刃倾角的选择:1)加工性质:2)断续切削:3)系统刚性差:4)工件σb、HB大:粗加工刃倾角λS=0~-5o(保护刀尖)精加工λS=0~5o(使Fp小些)刃倾角λS<0(保护刀尖)刃倾角λS<0(保护刀尖)刃倾角λS>0(使FP小些)根据加工性质和加工条件选择! 实践操作:当用硬质合金车刀车削如图所示的灰铸铁工件时,应选择怎样的刃倾角?巩固关卡 明辨是非:判断如图所示的铰刀和丝锥刃倾角的正负。 刃倾角λs数值的选用表λs值0~5°5°~10°0~-5°-5°~-10°-10°~-15°-10°~-45°45°~75°应用范围精车钢、和车细长轴精车有色金属粗车钢、灰铸铁粗车余量不均匀钢断续车削钢灰铸铁带冲击切削淬硬钢大刃倾角微量切削刃倾角之歌刃倾角,作用大,切屑流向要靠它:正值切屑朝前走,负值切屑往后绕。工件强度硬度大,负值可以应对它。加工精度要求高,切屑必须朝前跑。断续切削有冲击,刀尖低垂能躲过。 检测题1.切削过程中,车刀刃倾角增大,背向力()。A增大B不变C减小2.车削细长轴类零件时,为了减小径向力Fp的作用,主偏角κr,采用()角度为宜。A小于30°B30°~45°C大于60°3.一般情况,刀具的后角主要根据()来选择。A、切削宽度B、切削厚度C、切削速度4.在加工细长轴类零件时,刀具的刃倾角λs常取为()值,A、正B、负C、零5.一般情况下,制做金属切削刀具时,硬质合金刀具的前角()高速钢刀具的前角。A大于B等于C小于6.在切削过程中,当系统刚性不足时为避免引起振动,刀具的主偏角与刃倾角应如何选择? 小结本节课讨论了合理选择刀具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的原则,认识到合理选择刀具角度,对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作用;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产大有帮助。重点掌握:合理选择刀具前角、主偏角、刃倾角的原则。知识要点:工件材料、加工性质、工艺系统刚性等因素对合理选择刀具角度值的影响。 把四方形的Q275材料车成圆形,刀具材料和刀具几何角度应如何选择?说明理由。思考题:搜集有关强力车刀的几何角度数据资料,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作业: 中药研究进展 第一章古代中药的发展药物的发现药食同源: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生活生存和劳动必须猎取事物。人类从觅食中发现药物。 二古代本草著作诗经我国最早的药物记载山海经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著作雷公炮炙论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第一部药典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世界上最伟大的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 三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中药中国的传统中药,被称为中药,由于中药的疗效确切,有数千年的临床经验,又加上现代的科学研究,中国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承认和发扬。 第二章我国中药基础研究现状与未来应重点研究的领域一我国中药基础研究现状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并日益引起世人的瞩目。中药的基础性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国家对中药的研究逐渐重视,使中药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中药资源研究方面对全国的中药资源进行了普查,我国现有的药物资源种类达12807种。2在中药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方面对200种常用中药进行了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对每味中药都进行了系统的考证,调查和研究。 3在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已对300余种中药进行过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发现了600余种活性单体化合物。4在中药的生物技术研究方面亦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对十余种植物建立了液体培养系统,经过筛选已使有效成分的含量达到或超过原植物。 二未来应重点开展的研究领域1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1)以常用中药为研究对象,得到具有不同药理作用的化合物,鉴定化学结构,从而最终明确有效成分。(2)对常用水溶性成分的研究必须加强。(3)对道地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发现有价值的道地药材特征性有效成分。 (4)有的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发生变化,研究这种化学变化对于活性成分的阐明很重要。(5)有的中药品种亲缘关系密切,化学成分相似,临床应用却不同,也有的品种亲缘关系疏远,临床应用有很大区别,但却有相似化学成分。比较这些药物的化学成分,有望发现新的活性成分。 2从中药中寻找活性先导化合物应加强以下环节:(1)从粗提取物开始,进行活性导向分离,最终分离鉴定活性先导化合物。(2)加强对我国特有动植物药材的研究,特别是具有药用价值者。 (3)对民族药和民间药物中一些有特色的药物开展系统的研究。(4)对单味药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研究。(5)分离纯化水溶性成分,微量高效成分的新技术研究。 3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研究生物合成研究的意义:(1)确定化合物的结构(2)仿生合成(3)定向得到化合物(4)有利于植物的化学分类生物合成即阐明化学成分在生物体内的生源与合成过程。 第三章我国未来的天然药物研究一引言天然药物一般是指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物,植物药是天然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天然药物仍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250000种高等植物中只有5%—15%被筛选过。我国药物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但我国生物资源丰富,天然药物的应用有悠久的历史,加强天然药物的研制可以缩小差距。 二我国未来的天然药物研究重点1发挥传统优势,加强中草药的化学成分研究我国有丰富的药用资源,从天然药物中寻找和发现先导化合物的工作是创新药物的关键,尽管我国天然药用资源丰富,可由我国学者独立发现的天然先导化合物仅有青蒿素。 2加强中草药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研究药典收载的化学药物大多为天然原型成分,以天然原型成分作为新药研制的目标,难以提高新药研究的水平,因此,必须重视天然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研究。 3发展与结构修饰有关,以提高活性或降低毒副作用为目的的半合成药物含量较高的天然化合物可能是因为毒副作用太强或活性不够明显而未能被开发成药。由于新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日益困难,近来一些含量高,生产成本较低的已知先导化合物的半合成衍生物又被研究。 4开展天然组合化学研究组合化学是一种新型药物合成技术,这种技术不再以单个化合物为目标逐个进行合成,而是采用相似的反应条件,一次性同步合成成千上万种结构不同的分子,即合成一化学库。天然组合化学的运用可增加发现新先导化合物的几率。 5加强药用植物资源的再生研究目前国内的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多为野生资源,资源的再生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应开展药用植物资源尤其是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 第四章中草药研究进展 一茯苓的研究进展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茯苓味甘淡,性平,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能。《神农本草经》记载:主胸胁逆气,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养神。 1化学成分研究主要为多糖类及三萜类,另有少量的有机酸,无机元素等等。(1)多糖类:从茯苓中分离出多种多糖,并测定了分子量,确定了组成每种多糖的单糖种类。(2)三萜类:从茯苓中分离出37种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并鉴定了结构。 (3)有机酸类:如棕榈酸(4)无机元素:如镁铜铁锌钙钾钠等等。(5)其他成分:如树胶,蛋白质,脂肪,卵磷脂等等。 2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一部分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测定成分含量。对不同产地及不同药用部位茯苓中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茯苓不同药用部位中,茯神中茯苓酸的含量最高,茯苓不同药用部位中茯苓酸的含量差异较大,提示临床分部位入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同产地中茯苓酸的含量差别不大,临床使用时不必区分产地。 3一般药理活性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对神经系统作用。4其他作用对心脏的影响,对肝脏的影响,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对中毒性耳损伤的影响,对皮肤的影响,防石作用,降糖作用。 5展望茯苓多糖因生物活性较低,难溶于水,难以深入研究,但经结构改造,制成多糖衍生物,使其水溶性增加,活性提高,但对制备工艺优化条件的选择,构效关系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原形多糖很难被吸收,单糖和寡糖可以被吸收,因此,由肠内细菌所致茯苓多糖水解产生的寡糖的生物学活性需要研究。茯苓三萜化合物的特殊生物学活性需要今后探讨。总之,茯苓中化学成分比较特异,基础研究资料积累比较多,建立特异的研究方法比较容易。相信今后对茯苓的研究和开发会取得更大成果。 二人参的研究进展人参是一种珍贵的常用中药材,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即发现人参的医疗价值,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中医认为人参能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可挽救气脱危症及肺虚喘促,脾虚泄泻,消渴少津等一切虚症。 1化学成分从人参根中分离出十多种皂甙,并测定了这些皂甙的化学结构。从人参叶中分离出皂甙及根中未发现的新皂甙。从花蕾中分离出三种皂甙。对人参中所含主要有效成分人参皂甙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且制订出人参总皂甙及各皂甙的薄层及高效液相色谱的测定方法。 2药理(1)人参对学习记忆的易化作用(2)人参对小鼠体温的调节作用(3)人参对糖尿病的影响(4)人参皂甙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5)人参皂甙对小鼠中枢神经递质受体和脑内蛋白质合成的影响(6)人参皂甙对小鼠脑神经发育的影响(7)人参对老年大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8)人参对老年大鼠行为活动的改善作用 三灵芝的研究进展灵芝是一种高等药用真菌,作为药用首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性平无毒。现代研究表明,灵芝不仅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疗效,亦可作为保健药品。 1化学成分灵芝中的已报导的化学成分有150余种以上(1)三萜类化合物:1982年首次从灵芝中分离到三萜类化合物,到目前为止已先后从灵芝中分到106种新的三萜类化合物。(2)核苷类化合物(3)甾醇类化合物:已知从灵芝中分到的甾醇有近20种。 (4)生物碱类化合物:含量较低。(5)呋喃类化合物(6)氨基酸及多肽类 2灵芝的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对化学性和免疫性肌炎的保护作用(2)对免疫系统的作用(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5)保肝作用 三丹参的研究进展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的干燥根,是中医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祛瘀,调经止痛,清热安神等功效。 1化学成分(1)酚酸类化合物:水溶性成分关于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国内外研究很少,分离得到十多种酚酸类化合物 (2)二萜醌类化合物:脂溶性成分30年代日本学者首次从丹参中分离得到丹参酮Ⅰ,Ⅱ,Ⅲ。我国学者于40年代测定了丹参酮Ⅰ的结构,并证实了丹参酮Ⅱ是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Ⅱ—B的混合物。60年代我国和日本学者先后从丹参中分离得到异丹参酮,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等化合物,至70年代国内许多单位对丹参的化学成分开展了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对丹参中二萜醌类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仅从正品丹参中分离的化合物就有40多个。 2丹参水溶性成分的药理抗血栓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作用,抗氧化损伤作用,改善学习记忆作用。丹参脂溶性成分的药理丹参酮的抗菌,消炎和雌激素样作用 四当归的研究进展当归是著名常用中药,有补血活血功效,用于血虚,血瘀证。当归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有妇女圣药之称。 1化学成分早年偏重于当归的芳香成分的研究,即挥发油部分的研究。近代较偏重于水溶性成分的研究。日本学者从中国当归的同属植物大和当归的挥发油部分分得了十几个成分。(1)中国当归挥发油部分的研究(2)中国当归水溶性部分的研究 2药理抗血栓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作用,对平滑肌的作用,利胆保肝作用,免疫功能增强作用,毒性。 五紫草的研究进展紫草为常用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中医认为它具有凉血,活血,解毒和透疹的作用,对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疱疹,湿疹,水火烫伤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1化学成分主要化学成分为萘醌类紫草素及衍生物。国内外曾先后从不同产地的紫草中提取分离了紫草素及其衍生物。2药理乙酰紫草素的抗肿瘤作用,紫草素抗炎作用。 六野菊花的研究进展野菊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在我国资源丰富,是一种常用中药,有清热解毒,降低血压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能治疗痈肿,疮毒等。 1化学(1)倍半萜类成分:早在60年代国内学者便从中分得一个倍半萜类内酯,并定出其部分结构。至70年代国外学者测定了野菊花内酯的结构。80年代从中分得9种成分,并进行结构鉴定,证明其中5种是倍半萜类成分,近年来又从中分得多种倍半萜类成分。(2)黄酮类等成分:从野菊花中分得金合欢素,槲皮素甙等多种黄酮类成分。 2药理抗菌作用,对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七旱芹1978年学者从芹菜籽中分离出左旋芹菜甲素和芹菜乙素,有关学者又于1980年合成了消旋芹菜甲素(NBP)。研究发现它是一个对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明显效果的药物。芹菜为伞形科植物,可食药两用,最早的药用记载见〈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民间常用于降血压。 1化学(1)挥发油成分及苯酞类衍生物:从种子的挥发油中分离得到芹菜甲素和芹菜乙素。(2)香豆素类成分分离出多种香豆素类成分。 (3)黄酮及其甙类成分1964年从旱芹中得到一种芹菜素,并证明是降压有效成分。(4)其他成分:胡萝卜素,维生素C,糖类等成分。 3消旋芹菜甲素的药理抗惊及镇静作用,增加学习记忆作用,对脑缺血的作用(NBP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2消旋芹菜甲素(丁苯酞)(NBP)的合成 八苦木的研究进展苦木为苦木科苦木属植物,以其树皮,根皮及茎木入药。我国民间主要用于清热燥湿,解毒杀虫,抗菌消炎;治疗菌痢,胃肠炎,胆道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湿疹,毒蛇咬伤等疾病,因其味极苦,国外也用做苦味健为胃剂。 1化学(1)生物碱①咔巴啉生物碱:日本学者首先从苦木的茎心中分离得到两个咔巴啉生物碱。70年代我国学者分离得到4个咔巴啉生物碱,其后又分离得到3个咔巴啉生物碱,都鉴定了结构。 ②铁屎米酮类生物碱:我国学者前后共分离得到4个铁屎米酮类生物碱,并确定了结构。日本学者除分离得到上述4个生物碱外,尚得到另外两个铁屎米酮类生物碱。③二聚体生物碱:我国学者还分离得到两个二聚体生物碱,日本学者从苦木中分离得到一些二聚体生物碱。 (2)苦味素类是苦木中的苦味成分。早期从苦木的木质部分分得苦木苦素和新苦木苦素,我国学者也得到一种新成分苦树内酯。(3)三萜类近年来日本学者从中分离鉴定了6个三萜化合物。(4)其他成分甾醇类,色素类 3药理(1)抗菌作用(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冠脉血流量减少。(3)抗蛇毒作用 九黄皮黄皮是芸香科黄皮属植物,是一种果树兼做药用。黄皮叶性尾辛凉,《本草求原》记载有解秽除垢,退黄肿的功用,民间用以消风肿。 1化学已报道由10个种的植物中分离到52个成分,其中有香豆素25个,生物碱10个,挥发油及萜类10个,中性酰胺2个,以及其他类型的成分,如蒽醌,甾醇,呋喃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有机酸酯各一个,还有两个中性酰胺结构化合物。2药理保肝作用,促智作用(易化学习记忆作用)。 十金荞麦金荞麦又名天荞麦,野荞麦,荞麦三七,苦荞头等,其根茎做药用。最初用于治疗肺脓肿,经临床验证疗效显著。 1化学国外学者从叶中分得芦丁,自全草中分得芦丁,槲皮甙,槲皮素和氯化钾,自根茎中分得一种化合物,碱水解时生成香豆酸和阿魏酸以及葡萄糖。国外学者对这个植物中的芦丁进行了生源学研究。 2药理(1)抗菌作用(2)能明显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3)有使伤寒三联菌苗致热家兔体温降低的作用(4)抗炎作用(5)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6)镇咳和祛痰作用 十一九里香又名千里香和满山香,为芸香科九里香属植物。最早见于《本草纲目》。有行气止痛,活血散瘀,祛风除湿和麻醉镇惊等功效。治疗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有效,三九胃泰就是以其为主药。 1化学(1)香豆素类化合物:国内外学者从各种九里香的叶,茎和根皮等部位分出20多个香豆素。(2)黄酮类化合物:叶中报道的有6个。(3)挥发油类:挥发油含量高,分出单萜类,倍半萜类等10余种。 (4)氨基酸类胡萝卜类甾醇类及大分子化合物(5)生物碱类化合物:从数个不同品种中分到25个生物碱。 2药理(1)抗生育作用(2)增强机体免疫功能(3)平喘和祛痰作用(4)抗过敏作用(5)麻醉作用(6)抗菌作用 第五章中药的运用特点与理论体系 (一)运用特点1、中医理论—临床用药的指导基础2、复方配伍—中药运用的基本形式3、加工炮制—保证疗效的重要措施 (二)理论体系1、中药的药理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禁忌等2、中药的配伍关系也属中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