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7 MB
- 2022-04-29 14:43:19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2章-区域稳定性
第2章区域稳定性理论
2.1概述区域稳定性:指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现今一定区域地球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及其对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区域稳定性研究的基本任务:1)研究区域工程地质特征;2)区域稳定性评价;3)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改造,并强调对任何重大工程项目都应该研究区域稳定性问题。
区域稳定性评价已成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选址和建设前期论证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
2.2区域稳定性基本理论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原理“安全岛”理论构造控制理论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
(1)“安全岛”理论:核心思想:在现今构造活动性强烈地区,寻找活动相对微弱的“安全岛”;而在现今构造活动性微弱地区,圈出活动性相对较强的活动带。基本思路与原则:利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地壳稳定性评价。
(2)构造控制理论:以构造稳定性分析评价作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强调内动力产生的构造活动性和构造块体稳定状态是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主体。
以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为核心,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分为构造稳定性评价、地面稳定性评价和场地稳定性评价三个层次。(3)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
区域稳定性分级与分区理论区域稳定性评价:全面研究分析一定地区地壳结构和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结合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土体介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或叠加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筑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分析评估不同地方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稳定程度差异与潜在危险性。主要对象:区域地质背景特征和重点的地质灾害问题。
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工作内容:以构造稳定性评价研究为重点;以地面稳定性、岩土介质稳定性研究为辅;区域稳定性评价的主要目标:区域稳定性的分级与分区;区域稳定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区域稳定性评价指标的确定稳定性分级与分区的原则稳定性定量化模型的建立
构造应力场尤其是现今构造应力场是区域稳定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区域稳定性分区与分级按四级划分原则进行:稳定区、基本稳定区、次稳定区和不稳定区。稳定性定量化模型:模糊数学评判、专家系统、信息模型、灰色模型、人工智能模型、层次分析法。
2.3区域稳定性研究基本内容区域地壳结构与组成研究区域新构造运动与应力场研究区域断裂现今活动性研究区域地震活动与火山活动研究区域重大地质灾害研究区域稳定性评价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
2.4中国区域构造挽近期活动性概述中国构造地貌基本特征挽近期:晚更新世末期至今的时间段,距今约1.2万年以来,有人类活动以来的时间段内。
中国挽近期主要活动断裂带
中国挽近期气候、环境的变迁中国气候分布图
中国挽近期以来岩浆活动和地热活动
中国的地震活动与挽近期构造应力场特征
挽近期的构造应力场
中国挽近期构造活动分区概述
中国大陆挽近构造活动具有纬向、经向构造带的分割性;不同活动构造体系展布范围的分区性;不同区、带的挽近活动特征各异,活动强度也存在差别;为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提供了基础材料;
2.5区域稳定性分区评价分级原则在区域稳定性各因素或条件工程地质研究评价基础上进行;首先考虑地震作用;其次考虑山体及地表稳定性和地震对岩土体稳定性的影响;通常可划分为不稳定、次稳定、基本稳定和稳定四个级别;目的:将一个区域划分成不同稳定程度的区或块,供工程设计部门利用和决策,以便选择稳定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方案。
区域稳定性分区对一个大区域,可按稳定性相同或相似程度,由大到小划分为地区、地带、地段和地点四级。在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分区研究中,如将稳定性分级和区域大小分级结合起来,可得区域稳定性分级分区综合表。
区域稳定性评价因素及指标决定区域稳定性的因素:(1)地质因素:地质体组成、结构、构造、形态和内外动力地质作用;(2)地球物理因素:重力场、地应力场、地热场;(3)自然因素:气象、水文等;(4)人为因素:人类工程、经济等各类活动。工程地质问题通常按不同层次,由工程建筑区域、地区及工程场址依次划分为:(1)地壳(构造)稳定性(2)地表(地面)稳定性(3)工程岩土体(场地)稳定性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定性和半定量指标包括:(1)地质指标:地壳结构、深断裂、活动断裂、第四纪地壳升降运动速率、叠加断裂作用;(2)地球物理指标:重力梯度、地热流值、静压力差值、地震应变能、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区域稳定性评价方法(1)收集分析资料;(2)野外调查研究;(3)室内研究;(4)评价和分区;评价步骤:
区域稳定性评价方法工作流程
思考题1.基本概念:区域稳定性、区域地壳稳定性2.区域稳定性研究的基本任务;3.简述“安全岛”理论及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实例;4.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5.检索关于区域稳定性分析评价的应用实例,并阐述其主要内容(研究对象、目的、意义、方法、结果与结论等);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边角边(SAS)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 》是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 13 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全等的定义及SSS的判定方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用三角形中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来判断三角形全等,在三角形全等方法的学习中,既承接了前面SSS三元素的学习方法,又为三角形判定方法引入角的元素作了铺垫,为后面判定方法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第二种判定方法(SAS)(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SAS判定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本课中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 是重点,判定方法的实际应用是本课的难点,这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依据美国教育家波利亚的教与学三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性原则。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如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探究式教学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旨的现代教育原则,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归纳总结,以学定教。
2.学法:自主学习法,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初中阶段,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迅速发展。并且,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获得理解,教师引导,总结知识,达到学习目标。另外,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直接理解知识可能会存在困难,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个部分。(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为后面SAS判定方法的验证作铺垫)采用提问后先集体回答和后单人回答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导入讲授新课:1、情景引入下列各图是小王不慎打碎的玻璃碎片,请你认真观察图形,解决下列问题:(1)图中的每一部分保留了原来三角形玻璃块的哪些元素?(学生观察得出):图形的黄色部分保留了三角形的两条边及这两条边的夹角,红色部分保留了三角形的一条边(2)如果要你帮他去商店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玻块,且只准带一块碎片,你该分别带哪一块去?
2、做一做:要解决上面的这个问题,关键是看你带的这块玻璃碎片到商店,商店老板能否用你所给的碎片画出一个与原来的三角形玻璃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因而,现在我手上准备了这种碎片各8片(完全一样),请各组的组长上台领取一套,然后从每块玻璃中选出一块你认为可以完成此事的来画一个三角形,并将它剪下来,和其他组的三角形放在一起,看看是否能够完全重合。(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完成)
3、解读探究:(师)对于上图中的三角形玻璃块,你用哪一块碎片可以完成?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生)应该选带黄色部分,因为它保留了原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这两条边的夹角,第2块只保留了原三角形的一条边。(师)说得好,但是这三个元素的位置怎么描述?能否用已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生)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板书: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简记为(SAS)
(1).以破碎的三角形玻璃如何还原作为问题提出,采用个人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到结果,并说明用到三角形的哪些元素及所猜测的理论依据。用生活中常见的配玻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由问题的引入,引出课题同时也体现了生活中蕴含数学,数学溶于生活这一理念,培养学数学、用数学、学以致用的意识。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自己手中的贴纸,上面有一个任意△ABC,请画出一个ΔA¹B¹C¹,使A¹B¹=AB,A¹C¹=AC,∠A¹=∠A(复习尺规作图)把画好的ΔA¹B¹C¹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得出结论,以便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这个判定方法有一个质的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三角形的全等的判定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这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思考,教师有意引导,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得到SAS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在画ΔA¹B¹C¹的过程中复习尺规作图。回头看⑴中还原玻璃的的选择,让学生加深对SAS方法的理解。
4、课堂练习已知:如图,若AC=AD,∠CAB=∠DAB,BC与BD相等吗?请说明理由。(目的):通过学生对此题的完成,让学生能够较好地熟悉全等三角形的“边角边”的判定方法。
三、例题讲解:例1:如图所示,∠A=∠D,∠ABC=∠DEF,BC∥EF,BF∥CE求证:AB=DE,AB∥DE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尽量独立完成,也可与同桌商讨完成。学生可能会想到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达到既复习了已有的知识,又对现有的知识加以巩固和掌握。
例2:如图,A、B两点被一座小山隔开,现有皮尺和木桩若干,请你用学过的几何知识设计一种方法,求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简要说明设计方法和理由)点评:出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把实际应用和几何知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习兴趣。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及时听取各组的方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采用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3: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那么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想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回答。点评:这道题目属于开放式讨论题目。先让学生加以猜测,并通过试验得到实际结论。引导学生讨论,尝试各种办法,拓宽思路,不受直观判断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重视数学的严谨性,并与本节课的重点SAS的判定方法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SAS判定方法的学习及应用。
四、小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知识上的收获,过程与方法上的收获,情感与态度上的感受。根据这两年的亲身体验,这一环节往往是让我感受颇深,收获颇丰,反思提高的重要之处。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维内化,知识深化和认知牢固化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五、作业1.课本习题:用以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2.探索与研究: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有什么关系?你能否证明你的结论?对应边上的高、对应角的平分线是否可以发现相同的规律?(学生可以用SAS的判定方法得到结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推导出下一节课AAS的内容,并经历猜测、验证、得到结论的过程。)
安化子弟学校崔寒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第21章胆道疾病病人的护理课件PPT.ppt
- 最新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PPT课件.ppt
- 最新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课件课件PPT.ppt
- 最新第21章.免疫增生病与免疫学检验(免疫学)课件PPT.ppt
- 最新第23章-旋转小结与复习课件-(新版)新人教版课件PPT.ppt
- 最新第27章 颌面部肿瘤——高专高职《五官科学》(第二版)pp[指南]课件PPT.ppt
- 最新第25课时23.2中心对称(1)课件PPT.ppt
- 最新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课件PPT.ppt
- 最新第2章 电阻性收集剖析的通俗方法--付明玉-电路剖析(第二版)电子教案课件PPT.ppt
- 最新第2章-化学反应速率正稿课件PPT.ppt
- 最新第2章-激光基本原理课件PPT.ppt
- 最新第2章-音频处理技术课件PPT.ppt
- 最新第2章产品和服务设计课件PPT.ppt
- 最新第2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PPT课件)课件PPT.ppt
- 最新第2课时-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课件PPT.ppt
- 最新第3个模块:VLAN定义-2-实现VLAN CCNP交换部分中文版 教学课件PPT课件.ppt
- 最新第36章-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物-1(2)课件PPT.ppt
- 最新第3章 门路纵断面1-2课件PPT.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