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 MB
- 2022-04-29 14:46:05 发布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微波传输线大致可分三种类型(1)TEM波(2)TE、TM波(3)表面波
二、分布参数及分布参数电路传输线有长线和短线之分。所谓长线是指传输线的几何长度与线上传输电磁波的波长比值(电长度)大于或接近1,反之称为短线。长线(LongLine)分布参数电路忽略分布参数效应短线(ShortLine)集中参数电路考虑分布参数效应当频率提高到微波波段时,这些分布效应不可忽略,所以微波传输线是一种分布参数电路。这导致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是随时间和空间位置而变化的二元函数。第二章传输线理论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1.已知传输线终端电压U2和电流I2,沿线电压电流表达式选取负载处为坐标原点,将终端条件z=0,U(0)=U2,I(0)=I2代入上式可得解得将A1、A2代入通解后整理后可得-----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2.已知传输线始端电压U1和电流I1,沿线电压电流表达式将始端条件、U(0)=U1、I(0)=I1代入通解,同样可得沿线的电压电流表达式为-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三、入射波和反射波根据复数振幅与瞬时值间的关系,可求得传输线上电压和电流的瞬时值表达式习题:2-12-22-4第一部分表示由信号源向负载方向传播的行波,称之为入射波。第二部分表示由负载向信号源方向传播的行波,称之为反射波。入射波和反射波沿线的瞬时分布图如图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2-3传输线的特性参量传输线的特性参量主要包括:相位常数、特性阻抗、相速和相波长、输入阻抗、反射系数、驻波比(行波系数)和传输功率等。一、相位常数相位常数β表示单位长度上的相位变化,可表示为β针对低耗传输线有意义(无耗传输线)量纲为1/m或者rad/m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二、相速度和相波长相速度是指波的等相位面移动速度。一般:入射波的相速度为对于微波传输线相波长定义为波在一个周期T内等相位面沿传输线移动的距离。即平行双线和同轴线:为TEM波(无色散波)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三、特性阻抗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定义为传输线上入射波电压Ui(z)与入射波电流Ii(z)之比,或反射波电压Ur(z)与反射波电流Ir(z)之比的负值,即对于无耗传输线(),则对于微波传输线,也符合。在无耗或低耗情况下,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一实数,它仅决定于分布参数L1和C1,与频率无关。平行双线同轴线特性阻抗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四、输入阻抗传输线终端接负载阻抗ZL时,距离终端z处向负载方向看去的输入阻抗定义为该处的电压U(z)与电流I(z)之比,即均匀无耗传输线传输线的输入阻抗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对给定的传输线和负载阻抗,线上各点的输入阻抗随至终端的距离l的不同而作周期(周期为)变化,且在一些特殊点上,有如下简单阻抗关系:1.传输线上距负载为半波长整数倍的各点的输入阻抗等于负载阻抗;2.距负载为四分之一波长奇数倍的各点的输入阻抗等于特性阻抗的平方与负载阻抗的比值;3.当Z0为实数,ZL为复数负载时,四分之一波长的传输线具有变换阻抗性质的作用。4.两种极端情况。在许多情况下,例如并联电路的阻抗计算,采用导纳比较方便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五、反射系数距终端z处的反射波电压Ur(z)与入射波电压Ui(z)之比定义为该处的电压反射系数Γu(z),即电流反射系数终端反射系数传输线上任一点反射系数与终端反射系数的关系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输入阻抗与反射系数间的关系负载阻抗与终端反射系数的关系上述两式又可写成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六、驻波比和行波系数电压(或电流)驻波比ρ定义为传输线上电压(或电流)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即当传输线上入射波与反射波同相迭加时,合成波出现最大值;而反相迭加时出现最小值驻波比与反射系数的关系式为行波系数K定义为传输线上电压(或电流)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比,故行波系数与驻波比互为倒数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反射系数模的变化范围为驻波比的变化范围为行波系数的变化范围为传输线的工作状态一般分为三种:传输线上反射波的大小,可用反射系数的模、驻波比和行波系数三个参量来描述。(1)行波状态(3)驻波状态(2)行驻波状态(匹配状态)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七、传输功率传输功率为为了简便起见,一般在电压波腹点(最大值点)或电压波节点(最小值点)处计算传输功率,即在不发生击穿情况下,传输线允许传输的最大功率称为传输线的功率容量表达式(1)表达式(2)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2-4均匀无耗传输线工作状态的分析对于均匀无耗传输线,其工作状态分为三种:(1)行波状态;(2)驻波状态;(3)行驻波状态一、行波状态(无反射情况)由此可得行波状态下的分布规律:(1)线上电压和电流的振幅恒定不变(2)电压行波与电流行波同相,它们的相位是位置z和时间t的函数(3)线上的输入阻抗处处相等,且均等于特性阻抗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二、驻波状态(全反射情况)当传输线终端短路、开路或接纯电抗负载时,终端的入射波将被全反射,沿线入射波与反射波迭加形成驻波分布。驻波状态意味着入射波功率一点也没有被负载吸阿收,即负载与传输线完全失配。1.终端短路复数表达式为即:φφ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沿线电压电流的瞬时分布和振幅分布,如上图短路时的驻波状态分布规律:(1)瞬时电压或电流在传输线的某个固定位置上随时间t作正弦或余弦变化,而在某一时刻随位置z也作正弦或余弦变化,但瞬时电压和电流的时间相位差和空间相位差均为π/2,这表明传输线上没有功率传输。,而电流振幅恒为零,(2)当时,电压振幅恒为最大值,即这些点称之为电压的波腹点和电流的波节点;时,当电流振幅恒为最大值,而电压振幅恒为零,这些点称之为电流的波腹点和电压的波节点。(3)传输线终端短路时,输入阻抗为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2.终端开路由于负载阻抗因而终端电流沿线电压、电流的复数表达式为传输线终端开路时,输入阻抗为传输线终端开路时电压、电流及阻抗的分布φφ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综上所述,均匀无耗传输线终端无论是短路、开路还是接纯电抗负载,终端均产生全反射,沿线电压电流呈驻波分布,其特点为:(i)驻波波腹值为入射波的两倍,波节值等于零。短路线终端为电压波节、电流波腹;开路线终端为电压波腹、电流波节;接纯电抗负载时,终端既非波腹也非波节。(ii)与电压波腹点相差λ/4处永远是电压波节点(电流波腹点),其振幅值为0。(iii)沿线同一位置的电压电流之间时间和距离相位差均为π/2,所以驻波状态只有能量的存贮并无能量的传输。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三、行驻波状态(部分反射情况)当均匀无耗传输线终端接一般复阻抗线上电压、电流为归一化电压、电流分别为传输线工作在行驻波状态,行波与驻波的相对大小决定于负载与传输线的失配程度。归一化阻抗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将上式用矢量来表示,并画在一个复平面上。式(2―4―12)中第一式的第一项为实数1,表示在实轴方向的单位矢量,它是始终不变的。第二项为反射系数的旋转矢量,它的模为|Γ|,在终端处反射系数的相角为φ2,即在复平面上终端处的反射系数和实轴的夹角。
(一)电压波腹和波节点的位置和大小由前图可见,当反射系数矢量旋转到与轴重合时,合成的归一化电压为最大(或归一化电流最小),故轴为电压波腹点(或电流波节点)的轨迹。终端到第一个电压波腹点的距离zmax1应满足此时电压最大值为轴为电压波节点(或电流波腹点)的轨迹。终端到第一个电压波节点的距离zmin1应满足即此时电压的最小值为即第二章传输线理论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二)阻抗特性(2―4―19)当反射系数矢量落在负实轴上,则电压和电流同相,阻抗为纯阻且最小,此处为电压波节点和电流波腹点,故该处归一化电阻(2―4―20)由图2―4―4(c)可见,当反射系数矢量落在上半平面内,则电压超前电流,阻抗为感性,故上半平面为感性阻抗的轨迹;当反射系数矢量落在下半面内,则电流超前电压,阻抗为容性,故下半平面为容性阻抗的轨迹当反射系数矢量落在实轴上,则电压和电流同相。阻抗为纯阻且最大,此处电压为波腹点而电流为波节点,故该处归一化电阻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2-5阻抗圆图及其应用极坐标圆图,又称为史密斯(Smith)圆图。应用最广,本节介绍Smith圆图的构造和应用。一、阻抗圆图阻抗圆图是由等反射系数圆和等阻抗圆组成1.等反射系数圆距离终端z处的反射系数为上式表明,在复平面上等反射系数模的轨迹是以坐标原点为圆心、为半径的圆,这个圆称为等反射系数圆。由于反射系数的模与驻波比是一一对应的,故又称为等驻波比圆。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若已知终端反射系数,则距终端z处的反射系数为线上移动的距离与转动的角度之间的关系为等反射系数圆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等反射系数圆要点:(1)圆图上转一圈(2π),相当于转过0.5(2)│Γ│=1称为单位圆(3)从负载向信号源:z↑(向信源)→φ↓(顺时针)从信号源向负载:z↓(向负载)→φ↑(逆时针)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由此可见,线上移动长度时,对应反射系数矢量转动一周。一般转动的角度用归一化电长度表示,且其零点位置通常选在处。为了使用方便,有的圆图上标有两个方向的归一化电长度数值,如图所示。向负载方向移动读里圈读数,向波源方向移动读外圈读数。相角相等的反射系数的轨迹是单位圆内的径向线。的径向线为各种不同负载阻抗情况下电压波腹点反射系数的轨迹;的径向线为各种不同负载阻抗情况下电压波节点反射系数的轨迹。等反射系数圆的波长数标度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2.等阻抗圆由以上得:称为归一化电阻,称为归一化电抗。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等电阻圆(1)等电阻圆为一族不同心的圆;(2)所有电阻圆相切于∞点(Γa=1,Γb=0);(3)圆心轨迹在Γa的正实轴(即)上或称之间。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等电抗圆(1)等电抗圆为一族不同心的圆(2)所有等电抗圆相切于∞点(3)圆心轨迹在的直线上(4)由于与Γ一一对应,而Γ与单位圆内的点一一对应,所以等电抗圆是被单位圆截下的一段圆弧(5)上半圆内,正电抗(感性)下半圆内,负电抗(容性)电抗的等电抗圆关于实轴()成镜像对称。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阻抗圆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圆图上有三个特殊点:短路点(C点),其坐标为(-1,0)。此处对应于;开路点(D点),其坐标为(1,0)。此处对应于;匹配(O点),其坐标为(0,0)。此处对应于(2)圆图上有三条特殊线:圆图上实轴CD为的轨迹,其中正实半轴为电压波腹点的轨迹,线上的值即为驻波比的读数;负实半轴为电压波节点的轨迹,线上的值即为行波系数K的读数;最外面的单位圆为的纯电抗轨迹,即为的全反射系数圆的轨迹。(3)圆上有两个特殊面:圆图实轴以上的上半平面(即)是感性阻抗的轨迹;实轴以下的下半平面(即)是容性阻抗的轨迹。将等电阻圆和等电抗圆绘制在同一张图上,即得到阻抗圆图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4)圆图上有两个旋转方向:在传输线上A点向负载方向移动时,则在圆图上由A点沿等反射系数圆逆时针方向旋转;反之,在传输线上A点向波源方向移动时,则在圆图上由A点沿等反射系数圆顺时针方向旋转。(5)圆图上任意一点对应了四个参量:、、和。知道了前两个参量或后两个参量均可确定该点在圆图上的位置。注意R和均为归一化值,如果要求它们的实际值分别乘上传输线的特性阻抗。(6)若传输线上某一位置对应于圆图上的A点,则A点的读数即为该位置的输入阻抗归一化值();若关于O点的A点对称点为B点,则B点的读数即为该位置的输入导纳归一化值()。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二、导纳圆图导纳是阻抗的倒数,故归一化导纳为如果以单位圆圆心为轴心,将复平面上的阻抗圆图旋转,即可得到导纳圆图。因此,Smith圆图既可作为阻抗圆图也可作为导纳圆图使用。作为阻抗圆图使用时,圆图中的等值圆表示R和X圆;作为导纳圆图使用时,圆图中的等值圆表示G和B圆。并且圆图实轴的上部X或B均为正值,实轴的下部X或B均为负值。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导纳圆图与阻抗圆图的区别:(1)短路点与开路点互换(2)波腹线与波节线互换(3)电感半圆与电容半圆互换(4)与关于匹配点对称(5)的相位角加(6)相位角向信源为顺时针方向向负载为反时针方向不变阻抗圆图与导纳圆图的关系
解:(1)计算归一化负载阻抗:(2)确定反射系数的模|Γ2|。(3)计算Γ2的相角φ2。(4)确定第一个电压波腹点离终端的距离lmax1。第二章传输线理论例题2―5―1已知双线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0=300Ω,终接负载阻抗ZL=180+j240Ω,求终端反射系数Γ2及离终端第一个电压波腹点至终端距离lmax1。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2-6传输线的阻抗匹配在微波传输系统,阻抗匹配极其重要,它关系到系统的传输效率、功率容量与工作稳定性,关系到微波测量的系统误差和测量精度,以及微波元器件的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一、阻抗匹配概念传输线与负载不匹配传输线上有驻波存在如果信号源与传输线不匹配,不仅会影响信号源的频率和输出的稳定性,而且信号源不能给出最大功率。因此,微波传输系统一定要作到阻抗匹配。传输线功率容量降低增加传输线的衰减这里的匹配概念分为两种:共轭匹配和无反射匹配。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一)共轭匹配共轭匹配要求传输线输入阻抗与信号源内阻互为共轭值。如图信号源的内阻为传输线的输入阻抗为则:即信号源输出的最大功率为共轭匹配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二)无反射匹配无反射匹配是指传输线两端阻抗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等,线上无反射波存在,即工作于行波状态。无反射匹配包括传输线始端与信号源内阻匹配和传输线终端与负载阻抗匹配。信号源内阻也为实数,,此时传输线的始端无反射波,这种信号源称为匹配信号源。当传输线终端所接的负载阻抗为纯电阻时,则传输线的终端无反射波,此时的负载称为匹配负载。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当传输系统满足:时,可同时实现共轭匹配和无反射匹配。二、阻抗匹配方法阻抗匹配的方法就是在传输线与负载之间加入一阻抗匹配网络。要求这个匹配网络由电抗元件构成,接入传输线时应尽可能靠近负载,且通过调节能对各种负载实现阻抗匹配。其匹配原理是通过匹配网络引入一个新的反射波来抵消原来的反射波。采用阻抗变换器和分支匹配器作为匹配网络是两种最基本的方法。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一)阻抗变换器阻抗变换器是由一段长度为、特性阻抗为的传输线组成。当这段传输线终端接纯电阻时,则输入阻抗为为了使实现阻抗匹配,必须使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二)分支匹配器分支匹配器的原理是利用在传输线上并接或串接终端短路或开路的分支线,产生新的反射波来抵消原来的反射波,从而达到阻抗匹配。分支匹配器又分为单分支、双分支和三分支匹配器。1.单分支匹配器单分支匹配的原理如图所示。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2.双分支匹配器3.三分支匹配器双分支匹配器存在的匹配死区,可采用三分支匹配器来消除,如图所示。其调配原理与双分支相同,仅增加一个分支。
发热是临床上的一个常见症状,可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发热不仅指体温升高,而且还包括五心烦热等自觉症状在内。根据发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外感发热是由于外感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一、概念
1、外感六淫(火热、外湿、暑邪)2、感受疫毒(性猛烈、起病急、传变迅速)二、病因病机(二)病机(一)病因《瘟疫论》“疫者,感天地之厉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邪从口鼻而入。”“阳胜则热”
(一)诊断1、症状:主证、兼证2、病史:3、辅助检查: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二)鉴别诊断: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1、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2、壮热:持续高热,不恶寒,波动小3、潮热:热势盛衰起伏有时,犹如潮汛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一日数次发作四、辨证(一)辨证要点—热型
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解表退热方药:银翘散(二)辨证分型1、表热证
症状:壮热,不恶寒,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肺热者,咳喘胸痛,咯吐黄痰;胃热者,面赤渴饮,口苦口臭;腑热者,日晡热甚,腹胀便秘。2、里热证--热在气分治法与方药:肺热证—清宣肺热,平喘止咳—麻杏石甘汤胃热证—清热生津—白虎汤腑热证—峻下热结—大承气汤
热入营血症状:身热夜甚,心烦躁动,神昏谵语,口干燥而不多饮,甚见出血症状,舌红绛,脉细数。治法:清营凉血,解毒透热。方药: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
症状: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口苦恶心,苔薄脉弦。治法:解表清里,透邪外出。方药:小柴胡汤3、半表半里证
五、护理(一)病情观察(二)生活起居护理(三)饮食护理(四)给药护理(五)情志护理(六)症状护理(七)健康指导
要点:辨别证型和早期发现危重症1、证型辨别的要点是有无寒热及其程度2、早期发现危重症,及时采取措施(1)热盛伤津(原因、程度、纠正)(2)热极生风(3)邪入心包(4)热入血分(一)病情观察
津液损伤的原因:●邪热灼伤津液●用发散药过量,汗出过多辨别津伤程度的方法:●渴饮的程度●皮肤的光泽●口唇的燥润●小便的多少纠正:补液生津
(二)生活起居护理1、病室要求及安排2、病人作息安排(三)饮食护理1、饮食原则2、补充津液3、热久伤阴者需要养阴
(四)给药护理1、汤药服法(1)表热证:(2)里热证:(3)热势高,变化迅速者:2、注意点:热服,稍加衣被,取遍身微汗。频服法,2-3剂/日,次/4-6h热退药停,不可多服
1、口腔护理2、皮肤护理3、保持大便通畅4、降温护理(五)症状护理
4、降温护理(1)方法:物理降温(擦浴、冷敷、灌肠)药物降温(清开灵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复方柴胡滴鼻液)穴位降温针刺—主穴:大椎、曲池刮痧—腋窝、肘窝放血—十宣19
擦浴:20%石膏煎液擦浴,适用于邪热入里之高热证。冷敷:用冰袋装入冰块,置于头颈部、腋下、腹股沟处,大热清退后停用。灌肠:大黄枳实汤,适用于各种外感高热者;清热灌肠汤,适用于卫分证、气分证、卫气同病之高热者。单味大黄30g或蕃泻叶30g17
精品课件,你值得拥有!
精品课件,你值得拥有!
(2)注意点:表热证,禁用物理降温法,防止引邪入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第二章 色彩的物理原理与视觉生理.课件PPT.ppt
- 最新第二章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方法与技术(色谱法)_PPT课件PPT课件.ppt
- 最新第二章 眼科常用检查法48课件PPT.ppt
- 最新第二章 设施作物的生理生态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课件PPT.ppt
- 最新第二章,__口腔颌面部,检查课件PPT.ppt
- 最新第二章--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课件PPT.ppt
- 最新第二章--新生儿护理(2)(冉)课件PPT.ppt
- 最新第二章--眼科常用检查法课件PPT.ppt
- 最新第二章--网络营销技术基础课件PPT.ppt
- 最新第二章-医用放射性同位素课件PPT.ppt
- 最新第二章-基本体和切割体课件PPT.ppt
- 最新第二章-摄影的基本知识与影像误差处理课件PPT.ppt
- 最新第二章-损伤的修复(1)课件PPT.ppt
- 最新第二章-正投影法及基本体的视图课件PPT.ppt
- 最新第二章-电磁辐射的基本原理..课件PPT.ppt
- 最新第二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PPT课件PPT.ppt
- 最新第二章-第三节-幼儿的生长发育评价(1)课件PPT.ppt
- 最新第二章-谐波的产生课件PPT.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