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7 MB
  • 2022-04-29 14:45:27 发布

最新第三章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9-18课件PPT.ppt

  • 6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三章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9-18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大体关系 脑干背面观 人脑有相当大的重量,但是人脑的绝对重量并不是最大的,海豚的脑重大于人脑。象脑比人脑大5倍,质量达8千克。人脑占身体质量2.33%,象脑仅占其身体质量的0.2%。但鼩(qu)鼠的脑占其身体质量的3.33%。 人体的大脑皮层展开,抚平皱褶,可得到一张厚3毫米,面积为90×60平方厘米的“发面饼”。成年男子的大脑平均重1424克,老年萎缩到1395克。男子大脑的重量纪录是2049克。正常的、未萎缩的大脑最轻为1096克。 二、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1、神经元神经细胞数量:人1011个,海兔2000多个.神经元形态和大小的多样性:3-155um,神经元的结构:胞体(soma)和突起(neurites)。神经元的突起: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 神经元分类:据突起数目:单极、双极、多极据轴突长短:高尔基I型(轴突长)、高尔基II型据功能:感觉、运动、中间据作用的性质:兴奋性、抑制性据神经元释放的递质:胆碱能、肾上腺素能…… 2.突触1)、概述1897年英国生理学家谢灵顿提出突触的概念;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Cajal从形态结构的角度详细研究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记载描述了神经终末大量分支形成的蓝状终末,奠定了突触形态学概念的基础;突触结构的确定是20世纪50年代。突触(synapase)的概念: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机能连接点。组成:突触前、突出间隙和突触后 Numberofsynapsesfora"typical"neuron=1,000to10,000 突触的分类:按不同接触部位:轴-树、轴-胞、轴-轴、胞-胞、树-树等按结构和机制:化学突触和电突触按传递的性质: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2)、化学突触化学突触通过化学物质在细胞之间传递神经信息。分为突触前、突触后和突触间隙。特点:单向传递,神经信号通过这类突触时有明显的突触延搁存在。突触前成分常根据不同细胞类型的连接而有不同的术语,如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元和肌肉之间等,有突触前终末、终扣、终球、曲张体。 突触前的主要结构:突触 前栅栏结构和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突触前和下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分。从形态上看是指突触前的细胞质膜特别增厚的部分。20世纪初,有人提出神经连接处可能有一种化学物质作为神经细胞之间的信使;1950年,Fatt和Katz对神经肌肉接头终板电位的基础上提出了“量子释放”的概念;1954和1955年,又有人发现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一般是球状,直径约40~200nm。 按内含物的电子密度不同分两类:*清亮小泡或电子透亮小泡(30-60nm,乙酰胆碱、谷氨酸、γ-氨基丁酸、甘氨酸等)*颗粒小泡或致密核心小泡(60-150nm、NE、5-HT、DA等)。 突触间隙:中枢10-30um,神经-肌肉接头:50-60um。电镜下:间隙内有电子致密物质,是一种含糖基的物质,作用使前膜和后膜产生物理性的连接。突触后膜:电镜下:一层致密层。有多种特异蛋白质(受体、通道、酶)。 3)、缝隙连接(gapjunction):电突触。特征:间隙小,2nm,每一侧的膜上都由6个蛋白质亚基组成的颗粒,颗粒的中心是一个亲水性的通道。电突触的信息传递依赖电信号的离子流,突触一侧的电位变化,直接通过动作电流的作用到达下一级神经元或靶细胞。功能:可能使一群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存在部位:胶质细胞、脑干中一些神经核。 3、经胶质细胞(neuroglia):为神经细胞的10-50倍.1)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a.星形胶质细胞:包裹在脑毛细血管的表面,是血-脑脊液屏障的基础b.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c.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元和血管的卫星细胞d.室管膜细胞:衬在脑室系统及脊髓中央管上2)功能支持、绝缘、保护和修复作用营养和物质代谢作用对离子、递质的调节和免疫功能 三、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和记录1、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1)概念:指神经元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2)记录方法:细胞内记录,-30~-90mV.3)静息膜电位的形成Bernstein的膜假说(先存学说):k+的平衡电位(equilibriumpotential) 膜假说的实验证明:1939年,Hodgkin利用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测定了静息细胞两侧的电位差,测定值与根据Nernst方程计算所得的K+平衡电位接近,后来又做了改变外液K+浓度的实验。静息膜电位产生的三个基本因素: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平衡;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差异;生电性钠泵(Na+-K+-ATP酶)的作用:泵出3个Na+,泵入2个K+。 IonConcentration(mM)-SQUIDNEURONIntracellularExtracellularPotassium40020Sodium50440Chloride40-150560Calcium0.000110IonConcentration(mM)-MAMMALIANNEURONIntracellularExtracellularPotassium1405Sodium5-15145Chloride4-30110Calcium0.00011-2DatafromPurvesetal.,Neuroscience,Sunderland:SinauerAssociates,1997. 2、动作电位1)、概念:当直流电刺激强度达到某个阈值时,神经细胞就会产生一个不衰减的“全和无”式的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这就叫动作电位(Actionpotiential)。 2)离子学说及其实验依据Hodgkin等人的实验发现动作电位大于静息电位,出现了超射。Bernstein膜学说的局限:不能解释动作电位的超射现象.RP:-90mV,AP:+50mV1949年,Hodgkin和Katz“钠离子对动作电位影响”的实验。 3)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1950—1952年,Hodgkin,Huxley和Katz提出了著名的钠学说,即离子学说。认为:膜静息时,膜对K+的通透性大,即Pk>>PNa,Pk>>PCl;膜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PNa)急剧增加,Na+大量内流,PNa>>Pk,PNa>>PCl;这时的膜电位由静息时的EK变成为兴奋时的ENa,,形成Ap的上升相.紧接着Na+通道失活,使内向INa下降。Na+通道失活的同时,K+通道活化,钾电导大大增加,Pk>>PNa,Pk>>PCl;钾外流形成很大的外向Ik,构成动作电位的下降相. 3、离子电流的分离方法1)电压钳原理固定膜电位不变,使膜电容电流为零,则膜电流等于离子电流。2)离子电流的分离方法离子置换法:用别的不可通透的离子在细胞外或细胞内来代替钠离子和钾离子。 逆向电位法离子电流Iion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膜的净电荷,通透性P是指膜对某种物质(包括离子)的通透能力。驱动力是指决定离子跨膜移动方向的力,用膜电位与离子平衡电位之差(Vm-Eion)来表示.离子电导gion用离子移动时电阻得到数来表示,即gion=1/RionIion=gion(Vm-Eion) 离子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驱动力。在电压钳位实验中,不断改变Vm,Na电流的方向有以下三种情况:VmENa外向INa 药理学方法阻断钠通道活化的药物:TTX、STX阻遏钠通道失活化的药物:海葵毒素(Seaanemonevenom),蝎毒素(scorpiontoxin)激活钠通道的药物:箭毒(batrachotoxin)阻遏钾通道的药物:四乙胺(tetraethylammonium,TEA) 乙肝的危害与治疗广州治疗肝病医院本文来源:广州银翔医院 病毒性肝炎包括几种: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庚肝。其中乙肝、丙肝最为常见。 一、乙肝的危害 (一)乙肝的发病情况全球60亿人口,约1/3人曾经被感染过。3.5亿人为慢性乙肝,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全球平均每30秒钟就有1人死于乙肝和丙肝。我国是乙肝大国,是乙肝高发地区,尤以东南沿海一带发病率最高。 (二)乙肝病毒的小常识乙肝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乙肝病毒一下简称HBV,它是肝细胞的寄生虫,它是一种嗜肝性病毒,通俗的讲:这种病毒很喜欢肝脏,和肝细胞有一种亲和力,原因就是肝内含有丰富的酶系统,病毒在肝脏酶的帮助下进入肝细胞内,在其中繁殖、复制,因此说肝脏是乙肝病毒最理想的繁殖地。 (二)乙肝病毒的小常识肝细胞膜有乙肝病毒的受体(它是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受体很容易与HBC结合,我们称这种受体为“锁孔”,只有乙肝病毒才有开这个“锁孔”的钥匙,进入肝细胞在其中繁殖、复制、包装,成熟后,放出肝细胞,再进入其他肝细胞,如此循环不止,造成了肝细胞的广泛炎症。(其中怎样复制、包装有很多复杂过程,在此不讲) (三)乙肝是怎样传播的乙肝的传播有如下几种途径: 1、母婴传播和父婴传播无论是急性或慢性HBV感染的母亲均可以将病毒传给婴儿和新生儿,在代代相传的急性循环中,乙肝感染的母亲是重要的传染源,可以通过卵细胞和胎盘及分娩过程中和产后的密切接触传给胎儿、新生儿。ASC的母亲传给婴儿的比例为5—20%,感染率高低与母亲HBV载量有关,病毒越高,传染的几率越高。 1、母婴传播和父婴传播父婴传播:经专家研究标识乙肝患者的精子中却是带有HBV,并存在于精子头部的细胞浆中,通过受精就可以在子代细胞中继续复制,发生子代细胞感染称为父婴传播。有人做过调查,当父亲HBsAg(+)HBeAg(+)(“大三阳”),所生婴儿的感染率为80%,而(“小三阳”)病毒含量低的婴儿被感染的几率为20%左右,所以说父亲传给婴儿的发生比母亲还要高,而且更容易终生携带。 2、血液体液传播和性传播输血、用血制品等3、生活接触一般的生活接触不会传播。4、经口传播接吻、共用牙刷、餐具等,唾液也可以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主张文明接吻。5、昆虫是否传播未被证实6、医源性传播 二、乙肝的治疗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在关注:对于ASC、非活动的复制HBV感染者和转氨酶正常的乙肝病人,有人认为“无需治疗”,但较多专家学者经过肝活检却发现其中80%以上这些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9%—25%已是严重的肝纤维化,我们虽然不能等到这些病人数年或数十年出现肝硬化、HCC才去治疗(举例)。对那些肝功能常反复变化的慢性乙肝,要特别加以注意。 乙肝的治疗目标乙肝的治疗室最大限度的一致病毒复制,延缓乙肝转化为肝硬化、HCC,延长病人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主要治疗有:抗病毒:干扰素、核苷类似物提高免疫抗炎、抗纤维化 乙肝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尤其是肝功能反复有改变的,更要抗病毒治疗,不要一味的去降酶。必须在医生的正常指导下进行治疗。 谢谢'